為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通知組織開展了2021年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工作。同時為深入持續推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優化提升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水平,引導我省公共實訓基地增投入、促合作、上臺階、育人才,2021年12月,對現有60家公共實訓基地進行了績效評價。

經專家評審,確定了50家2021年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其中示范類20家,培育類30家),從60家現有公共實訓基地中確定了10家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績效評價優秀單位,我校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公共實訓基地榮獲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榮譽稱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明確提出,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形成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要求統籌多種資源,建設若干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推動開放共享,輻射區域內學校和企業;鼓勵職業院校建設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內實訓基地,提升重點專業建設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東營科技職業學院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創建于2018年,面積2000余平,由廣饒縣人民政府、東營科技職業學院與南京五十五所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建設,已建成南京五十五所(山東)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學生實訓基地、師資培訓基地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三個創新應用實踐中心,可承擔省級、國家級師資培訓。

第一,政校企三方聯動,多形式創建實訓實習基地模式。根據實訓、實習及就崗就業等不同階段的要求,兼顧校企雙方利益,通過學校自籌資金建設、校企共建、政府資助建設等方式多形式創建實訓實習基地。深度調研人工智能產業工作崗位,通過營造真實的企業項目開發、經營、咨詢環境,創建實習實訓基地的組織架構,在教師或企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學生參與其中,將教學工作實踐化,從而形成一種“教、學、做”的培養環境,著重學生項目開發訓練和提高,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

第二、構建“理實一體、產訓合一、虛實互補、開放共享”的運行機制。理實一體,是指全程構建理論素養與專業技能培養框架,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理論與實踐交替進行,做到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產訓合一,是指教育部門與項目開發部門合作實施技術技能與職業培訓,將教學過程與開發實際緊密結合,在項目開發全鏈條、全過程對受訓者進行全面培訓。虛實互補,是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虛擬化、人機交互等技術構建虛擬實驗平臺,整合信息化實踐教學資源,大力開展虛擬仿真實踐活動,突出直觀教學與技能訓練的互補融合,以虛補實。開放共享,是指基于“聯合、開放、競爭”的理念,推進實習實訓基地的校內、校際、校企、校社間開放共享,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實現多方共贏,提高實習實訓基地的經濟社會效益。

第三、基于工匠工坊環境的實踐教學模式設計。實訓基地引入“工匠工坊”的教學模式,按照企業崗位方向確定學生的職業發展路徑,以情境教學區域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按專業創設項目研發工作室、項目咨詢工作室,以任務、合作學習等主要方法,利用真實的工作環境來創造良好的職業環境,讓學生參與項目研發,從而提升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讓他們對項目研發的全過程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提升他們的綜合職業能力。
實訓基地將面向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緊缺,統籌行業頭部企業資源,建設一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實現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大幅度提升重點專業建設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開展社會職業培訓服務,強化社會職業培訓服務能力。開展社會技術服務,主動融合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